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吳軼楠)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近日在參加新華網第十三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時認為,俄烏沖突以來,世界出現了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變化。其中,美國對自身國家利益的定義開始窄化,更多關心自身及部分盟友的利益。
1月10日,新華網第十三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在進行主題演講。新華網 楊霽昕 攝
葉海林認為,全球秩序、全球格局的掌控方美國的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特朗普時期前,美國主要以維系全球霸權的穩定作為自己行為的出發點,認為美國主導的霸權的穩定和持續是其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而現在,尤其在俄烏沖突以后,美國對自身國家利益的定義開始窄化,更多地把自身的國家利益定義為自己的物理利益以及所選擇的一部分盟友利益。不再關心整個體系的穩定以及體系下所有盟友的福祉,“薅羊毛”、“死道友不死貧道”這種事情在美國外交當中變得非常普遍。
葉海林表示,新興國家提出了新的全球治理方案,但在當前的霸權體系下,它要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共識尚需時日。在這個過程當中,新興大國和霸主國之間會出現一個空檔期。
葉海林還說,機會主義外交成為2022年以來全球國際關系領域的常見行為。中東、南亞、東亞等一些區域強國都在利用難得的大國之間的動蕩期推出自身解決區域問題的構想和方案。而這些構想和方案可能會導致國際安全事務日漸碎片化和國際事務的本地化。
“政治和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主軸,安全化成為當今國際事務至關重要的表現。”葉海林表示,泛安全化的出現對原有的通過發展解決問題的全球治理思路造成了沖擊和挑戰,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為發展和安全同等重要,甚至安全越來越重要。
葉海林還談到,國際社會用規則來解決爭議的能力有所下降,以實力作為手段解決問題的現象有所上升。一些國家強調軍事、對抗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意識形態領域,葉海林認為,極端主義重新成為當今全球意識形態格局上的一個重要分支。這個極端主義和十年前所討論的宗教極端主義完全不同,它更多的是傳統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的回潮。這種價值觀是國際社會分裂和對抗的尖銳表現。